logo
  • 首页
  • 学院介绍
  • 人才培养
  • 学术研究
  • 实验中心
  • 对外交流
  • 学生工作
  • 党群工作
  • 继续教育
  • 联合实验室
  • 下载专区
简体中文  ENGLISH
学院介绍
  • 现任领导
  • 组织机构
  • 师资队伍
    • 硕博导师
    • 专业教师
    • 兼职教授
  • 学院概况

当前位置: 首页  学院介绍  师资队伍  硕博导师

王为



王 为 WANG Wei

 

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学院副教授


通讯地址:

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仁爱路199号

苏州大学(独墅湖校区)二期金螳螂建筑学院C02-2403

 

电子邮箱:

wangwei1021@suda.edu.cn



 

教育背景

2009.03-2014.11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工学博士

2007.09-2009.01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建筑历史与理论

硕士研究生

2002.09-2007.06

重庆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 建筑学

建筑学学士

 

工作经历    

2024.07至今

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学院建筑系

副教授

2022.04-2024.05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所

副研究员

2014.12-2022.03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所

助理研究员讲师

 

学术兼职

1)2021年至今,《建筑学研究前沿》(Architectural Research Frontier,A&HCI检索)期刊,“建筑历史与理论”版执行编辑;

2)2021年至今,《新建筑》期刊,审稿人;

3)2021年至今,《西部人居环境学刊》期刊,审稿人。

 


研究领域

主要从事当代空间理论研究,立足建筑学与城乡规划学的实践特性,采取跨学科的视角与方法,分别聚焦于知识构造、历史解释、社会生产、文化再现等不同层次的具体主题:

1)基于全球史视角的建筑历史及其编纂方法研究

主要关注建筑史与都市史领域的通史编纂方法;以此为参照,围绕不同时期与地域的社会与文化网络,结合典型案例,探讨亚洲历史中的“早期现代性”议题。

2)基于具身现象学视角的历史空间认知研究

主要关注空间认知过程中身体知觉与物质表征之间的交互机制;引入认知科学的基本观点与关键技术,探讨“历史意识”在多重主体经验中的形成。

3)基于都市社会学视角的都会区域理论与实践研究

主要关注当代区域发展中“流动空间”与“地方空间”之间的辩证关系;根据都市、城镇、县域、乡村等不同层次的实际经验,探讨通过“创新氛围”的孕育而摸索出的成长模式。

4)基于跨媒介视角的空间再现路径研究

主要关注各种文化载体围绕空间想象而展开的创作实践;立足于现实与虚构的界限,重新检视规划与设计构思的专业特性,探讨遗产保存应用的替代性路径。

 

主要成果

1)期刊论文

1-01)王为闫蔚清林俏肖,“今日‘壮游’:关于建筑学视野中‘经验论’的个案研究”,新建筑,No.210,2023.10,p.84-89.

1-02)王为,“分裂的领域:读《什么是建筑史》”,建筑师,No.224,2023.08,p.103-108.

1-03)王为,“形塑历史:建筑学的正典与时间想象”,新建筑,No.207,2023.04,p.150-156.

1-04)王为白颖李新建胡石,“从理论模型到空间经验:社会性别研究及其历史演绎”,建筑·环境·设计(UED),No.140,2022.12,p.354-359.

1-05)王为,“寻迹居家性:现代美国住宅中的身份之谜”,建筑师,No.219,2022.10,p.48-56.

1-06)王为丁一航蒋婉和王荣月,“从空间经验到设计要素:历史条件及其形式转换”,建筑·环境·设计(UED),No.138,2022.08,p.345-351.

1-07)王为,“一种中国乡村住宅的当代类型:浙江杭嘉湖地区‘淘宝村’居住模式研究”,新建筑,No.202,2022.06,p.96-100.

1-08)王为夏铸九,“通史的构造:建筑学专业、学科与知识的形成”,建筑学报,No.642,2022.05,p.91-97.

1-09)王为,“都市形式与空间经验:比较都市史与规划史阅读书目简明导言”,建筑师,No.215,2022.02,p.92-98.

1-10)王为,“从居住经验到影像剪辑:一种空间研究的观念与路径”,新建筑,No.198,2021.10,p.100-106.

1-11)王为,“地域建筑的现代建构:影像中的加州住宅史”,建筑师,No.212,2021.08,p.51-57.

1-12)王为沈旸俞海洋,“乡建的过程与想象:一座乡村食堂的建造途径及议题”,新建筑,No. 196,2021.06,p.72-76.

1-13)王为沈旸俞海洋,“被历史和记忆缠绕的过去:古南街改造更新中的3个案例”,建筑学报,No.631,2021.05,p.18-23.

1-14)王为,“长十九世纪:建筑史分期与现代性解释”,建筑师,No.208,2020.12,p.54-62.

1-15)王为,“从设计产品到编纂模型:一种建筑通史教学法及其路径”,建筑学报,No.626,2020.12,p.96-101.

1-16)王为,“选择与重构:加州木构住宅的现代转型1930-1970”,建筑师,No.204,2020.04,p.23-30.

1-17)王为,“影像论史:都市空间的视觉证据”,中国建筑教育,No.24,2020.01,p.109-118.

1-18)王为,“机器、生产、知识与福特主义:20世纪初美国现代住宅原型小史”,建筑师,No. 192,2018.04,p.70-76.

1-19)王为,“一次空间的实验:从桃花源画廊到古根海姆博物馆”,建筑师,No.171,2014.10,p.69-78.

1-20)王为,“混凝土与建筑表层:一个关于建筑观念史的个案研究”,新建筑,No.148,2013.06,p.134-139.

1-21)王为,“理查德·诺伊特拉设计风格演变研究”,建筑师,No.160,2012.12,p.58-67.

1-22)王为,“斯蒂文·霍尔与‘孔洞性’:一种现象学的空间观念”,建筑师,No.156,2012.04,p.5-14.

 

2)学术著作

2-01)王为著,《经验建筑史:空间再现及其文化研究的7种路径》,[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ISBN:978-7-112-28599-0,2023.05.

2-02)王为著,《南部加利福尼亚1920-1970:塑造现代美国住宅》,[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ISBN:978-7-112-26660-9,2021.12.

 

3)研究课题

3-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2178035):“网络社会”都会治理的连结与切断: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形构及其“创新氛围”塑造的策略性建议,2022.01-2025.12,在研,参与(主持:夏铸九).

3-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51708101):基于“空间批判”视角的住宅现代生产研究:以20世纪长江三角洲为例,2018.01-2020.12,结题,主持.

3-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1678128):1950s-1990s 中国建筑转译引进理论及重构实践的研究,2017.01-2020.12,结题,参与(主持:李华).

3-04)江苏省教育厅研究生教学改革重点项目(JG2217-005):基于跨学科比较的亚洲建筑、都市及景观历史与理论的方法论教学,2017.10-2018.09,结题,第2参与人(主持:夏铸九).

3-05)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东南大学)开放课题(KLUAHC1603):东南地区近现代住宅建造体系模数关系研究,2016.01-2017.12,结题,主持.

 

4)会议报告与课程讲座

4-01)王为,“今日壮游:建筑学视野中的经验论预设”,建筑创作与研究(课程),武汉:武汉大学,2024.12.

4-02)王为,“风土的肇端:早期全球化的空间样本”,当代西方建筑思潮(课程),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24.11.

4-03)王为,“重返长十九世纪:早期现代世界的形成与风土建筑”,西方现代风土建筑概论(课程),上海:同济大学,2024.05.

4-04)王为,“剪辑历史:一种空间研究的观念与路径”,当代西方建筑思潮(课程),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23.12.

4-05)王为,“以地方讲述现代:住宅史课程中的问题、目标与路径”,2022年全国建筑院校中外建筑史教学研讨会(会议),重庆:重庆大学(线上),2022.10.

4-06)王为,“风格与现代性:建筑史分期与长十九世纪”,第3届中外建筑史教学交流会(会议),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9.11.

4-07)王为,“风格与分期”,第1届建筑史教学观摩交流会,南京:东南大学(会议),2018.10.

4-08)王为,“全球时间·越界问题·区域路径”,西方建筑历史与理论教学研讨会(会议),上海:同济大学,2018.05.

4-09)王为,“全球建筑史纲要”,第7届世界建筑史研讨会(会议),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7.10.

4-10)王为,“原型与类型:社区·师生活动中心设计课程总结”,2016年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会议(会议),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6.10.

4-11)王为,“图像、广告、电影与通俗文化:建筑史的史料拓展”,第2届中外建筑史教学研讨会(会议),上海:同济大学,2015.05.

 

 


联系地址 : 苏州市工业园区仁爱路199号苏州大学独墅湖校区二期C02-2509 / 电话 : 0512-65880196 / 传真 :0512-65880196
Copyright © 2011-2012 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学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