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有关“中国梦”的讨论在大学生中多了起来。
甪直是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叶圣陶的“第二故乡”,以他名字命名的叶圣陶纪念馆如今是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17年春,叶圣陶应同学之邀,到甪直的吴县第五高等小学任教了四年有余。纪念馆内详细陈列了叶圣陶的生平事迹,其丰富的学识、崇高的师德以及谦和敦厚的人格涵养给了师生们很大的触动。向导介绍的一则80年前叶圣陶谈“中国梦”的故事引发师生深思。1932年11月,商务印书馆主办的《东方杂志》围绕“中国梦”的话题向全国各界知名人士发函,仅一个月,就收到160多封回复。时任《中学生》杂志编辑的叶圣陶回复的梦想耐人寻味:“个个有饭吃,个个人有工作做;凡所吃的饭绝不是什么人的膏血,凡所做的工作绝不是充塞一个两个人的大肚皮。”字里行间,实实在在,年轻时的叶圣陶已把个人的发展和责任与民族的梦想自觉地对接起来。
在叶圣陶创办的“生生农场”边,师生们边听边思,边看边想。“生生”即先生和学生的意思,当年20岁刚出头的叶圣陶在这里与学生们一起种植瓜豆蔬菜,旨在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沟通师生感情,最终达到增强学生实践意识的目的。中学语文书中叶圣陶的名作《多收了三五斗》,师生们都很熟悉,从河埠头的万盛米行粜米到街上购物,不同的处所,不同的场景,讲述了旧中国农民丰收成灾的悲惨命运。文章的背景就是20世纪30年代的甪直,而其中描写的万盛米行如今还在古镇的一隅。因此,从叶圣陶纪念馆出来,师生们又欣然参观了万盛米行,米行里阵列了书中所有描述过的东西,让师生们的思绪久久地停在了历史深处。
甪直之行,师生们深有感触,中国梦是历史的梦,更是时代的梦,光说不做是实现不了中国梦的。与80年前相比,今天离实现中国梦的距离是那么的短,年轻人的任务就是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思考中国梦,诠释中国梦,丰富中国梦,实践中国梦。